现存最早的佛教造像是发现于犍陀罗的印度贵霜时代造像和马图拉造像。印度各地佛教造像在后来不断流传,并传向东南亚各国和中国,再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最后传至日本。
纵观中国观音造型艺术的发展可以大体概括为:汉朝为观音造型的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观音造型的成熟时期,唐宋是它的高峰时期,元明清是观音造型的低潮时期,不同时期观音造型发展历程有不同时期的雕刻技法。
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造像随各地域的风格几经变迁,而中华思想在佛教雕刻上的体现尤为突出。各个地域、各个时代典型的佛教艺术品,论证了中华思想在佛教造像变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不同的历史时期,从面相、特征、衣饰、表现技法、使用材料、体态造型等方面有着不同的演变,有着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佛教初传入中国时,观世音还依旧是男身,明显的标志就是唇上的一撇小胡子,入唐以后,观音像脸庞渐趋丰腴圆润,尔后则脸形更加俏丽,双眉细长,黑发披拂,盛唐时代其着装似为裙裾,呈雍容华贵状,这与当时女子美的特点相符。到了宋代,观音像才变成了女相,元明之际便成为典型的中国淑女了。
明代的佛教造像延续了元代的传统,官样藏式与民间样式越来越分化,而且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
到了清代,观音造型也比明代更接近世俗,清代观音造型主要特征:颊丰额满、额部平板有一种被绷紧的感觉,双眉细长、鼻高且直、宽肩细腰;服饰多为当时的装饰,在技法处理上,服饰贴体,显得较为轻柔,衣纹表现极为真实,呈现动感,自然流畅。
—END—
撰文:行云流水
编辑: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