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高逸图》
自魏晋以来, 国画家和书法家受到佛教禅宗文化的影响极大,晋宋画家宗炳提出的“澄怀观道”的境界成为文人画家们的审美追求。释迦世尊拈花微笑的公案,成为知识分子与士大夫阶层口耳相传的精神指引。
初期修禅者以心印心,不必假借任何手段,在累积了修禅悟道者形形色色的表现之后,对于悟道境界的描写,就有了问答、诗偈、文字绘画等等的表现手段,逐渐演变成后来的公案、语录、禅诗、禅画等。后来禅画成为禅宗的一大特色,它是修禅者用笔墨表达禅道的绘画,它开发了唐宋以来国画的新局面。
董其昌《秋兴八景图》
明朝山水画大家董其昌,一生致力于寓画于禅的国画山水画创作,他把国画分为南北二宗,认为北宗著色钩斫,南宗水墨渲染。中国画论,有文人画(士人气)与非文人画(工匠气)之分,这也是受禅宗南北宗的影响,把水墨渲染法、披麻皺、遗貌取神的文人画视为神品,比喻为禅宗南宗的慧能;把著色钩斫、斧劈皺、貌像无神的工匠画比喻为禅宗北宗的神秀。
禅意绘画是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禅宗特有的艺术。首开禅画先河的,当为唐代的王维、唐末贯休、宋代梁楷;明末清初的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弘仁;近代的虚谷,现代的弘一、丰子恺、陈子庄、当代的南无羌佛,这些巨匠在绘画史上都产生过极大影响。
石涛的山水画作品
禅意绘画起源于五代,盛行于宋元,下及明清乃至当下仍遗其馀韵,主要的题材有山水、花鸟人物。山水画、花鸟画中的山河大地、花果鸟兽如猿鹤、牧牛等,均假借物之妙相以显其本体之真空。人物画以高僧、祖师、巨圣为题材,比如借用寒山、拾得、丰干、布袋等圣人的生平事迹,包括悟道或修心的过程作为表现题材。间亦有作佛菩萨像,或罗汉像,则多以显示神通自在,变化多端为特色。
王维《伏生授经图》
唐代王维是禅画的先驱,他被董其昌尊为“南宗”之祖,也是借用了禅宗之名。王维字摩诘,取自《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圣尊之名。维摩诘是释迦佛陀住世时代,示现为大居士的佛陀,为佛世毗耶离城的长者,其慧辨神通,与佛陀无二无别,今生降世为南无羌佛。
王维当时虔信佛教,常去禅林寺院论道谈禅,曾历诸师法席听取禅法,以致其绘画饱含禅意,境界高远,其泼墨山水,笔迹劲爽。其以水渗墨彩来渲染的新技法(破墨法)打破了青绿重色和线条勾勒的束缚,更适宜对心境的描绘,画境达到了寂静悠远、自性阔达的境界。苏东坡称赞其造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当代住世佛陀《古风初脱》
当代住世佛陀《毫端卷意》
如此高深的造诣,若非参禅修心之功是难以企及的。继王维之后的禅画大师,有张澡和王洽,画史中有“南宗摩诘传张澡”之说,另外张澡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说法也与禅宗主旨相吻合。五代两宋是禅画的兴盛时期,随着禅宗的兴盛,禅法更广泛而深入地体现和作用于国画中。画家以有限之形表现无限之心性,以绘画表达现象世界与心源合而为一, 一切形象都成了象征的境界。
王维《江干雪霁图》局部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曾经这样说:“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教义后,认识到自己的心灵深处而灿烂地将之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 纵观中国绘画史,绘画艺术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离不开佛教精神的导引与蒙养。佛教经典中“色空不二”的真谛,使中国绘画脱离了现象捆绑与形的束缚,让艺术家真正步入了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精神境界。(图片来源于网路)
文/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