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布施,暂不言他,单从修加行、聚集福德资粮来讲,是修行人增之福报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布施,在其性质上分,有净布施和不净布施,即有相布施和无相布施,主要看其所为布施之境是否对无量之境而起,或是否落于世俗贪着利养有相之因而生等。
总而言之,它并非如世人所忖的布施多少实际数量就有多少实际相应所得,在很大部分程度上,它与作布施者的心识有一定的关系。
若两个人同时捐益佛事,布施了同样多的钱物,但是他们所获得的加持就不一样了,从而福德智慧资粮等各各不同,那么就有很多人会迷惑不解,不明白为什么会是如此,由是当下将一一阐述之。
现在社会上经常搞一些赈灾活动或慈善事业,有的是发动倡议,以书面的形式呼吁;有的是走上街头,就地请人捐助;有的设一个功德箱等等;
无可否认,人们的这些活动都是有利众生、帮助有情的实际举动,这些布施都是非常好的。但是人们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缘使然,所作的布施及其业报果必然各自不同。
其一、境况相同,起心不同。
比如说,在街头,有两个人同时捐资山里失学儿童,这两个人都是贫困拮据的大学生,他们自身经济上都是很不宽裕,靠家里每月寄的一百元生活费维持在校的一切开支。当他们走在街上看到捐助失学的贫困儿童活动时,其中一个触景生情,心里就很难过,因为他也是从山里出来的,自己也是经历了很多挫折艰难才勉强读了大学,也是多次因为没有钱差点读不成书,他一念之下,就决定将省吃俭用积攒来买资料书的十五元钱全部都捐出去,虽然他没有钱了,但是他觉得尽自己的一切能力帮助了山里没钱读书的孩子,是很应该的。
此时另一位随行的同样是很贫困的学生见了觉得很不好意思,自己不捐钱在大庭广众之下就没有面子,于是他也装出慷慨激昂的样子,毫不示弱地也把细心节省下来的十五元钱生活费捐了出去。捐了之后,这位学生心里就很不舒服,想到没有生活费了,自己刚才不应该打肿脸充胖子,要什么面子,凑什么热闹,捐款那是有钱人干的事,自己不捐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不对,搞得现在没有钱吃饭了,因此事后他又沮丧,又后悔,心里极不平衡。
这是同样的境况作了相同的布施,唯一不同的只是心态上。一個是将心比心、真心实意地想帮助别人;另一個是出于维护面子上的观点,勉強作资。当然作为两个十分拮据本身都需要别人来帮助自己的学生,他们把自己的生活费全部掏了出来去帮助他人,这是十分难得的,而且是倾其所有而作的非常伟大的布施,他们将会由此而招至无量的福报,人天共敬。
但很显然的是,前一个学生他将获得比后一个学生更大更圆满的幸福。因为他是由其大悲之心使然而一念成真,故而作的无比纯净之布施。
他的大悲之心是对无量之境而起,与如来藏体性相合,这是一种宁愿为了众生、他人的幸福而甘愿自己吃苦、难受的大悲心,是真正爱他人胜过爱自己的大悲境。
他的大悲心是无量的,因此他将获得的是无量的福报,诸佛的悲悯加持。他的布施是坦坦荡荡,自自然然,无有半点自私利己的想法,他作布施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将会面对如何艰难的生活困境,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而只是一心想到帮助失学的儿童。
因此他的布施是没有掺杂一点污垢、纯净无比的布施,这布施的功德比巍巍的须弥山还要高,由此而得到的幸福自然是无量无尽的。
而另一位学生虽然自身也是极端的贫困,他也将他的生活费全部都捐出来了,但是他所作的布施是不净施。
他为此布施很后悔,认为此布施是愚蠢的做法,他仅只是为了自己的自尊和面子而作的布施,只因他不愿意被人家小看他;他作布施并不是考虑到失学的可怜的孩子需要救助,即是说他不是由其大悲之心而作的布施。
这种布施自然不是对无量之境而起修的,与凡夫境合,所以他作的布施是有相布施,而不是由大悲菩提心使然作的布施。
因此尽管他也和前学生做了同样数目的布施,此布施也有相当大的功德,但这种功德无论如何是不能跟前者的功德相比的,这种布施是不能与前种纯净之布施相提并论的。
因此依菩提心所作的布施和非以菩提心为基础的布施是不等量的。
其二、境况不同,布施量不同。
在学佛修行的人当中,大部分对布施的认识肤浅得很,认为作布施的量越大,数目越多,他的功德就越大;因此普遍认为若哪一个佛弟子作的布施最大最多,他的功德就最大!
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它是一种错误的、不具备深度正知正见的狭隘的观念。
但是在佛法界,基本上的行人,乃至包括一部分大德都持有这种认为,可以说这就很糟糕了。持有这种思想的行人必须要加强认识,提高自己的境界,要走出这个误区,否则将会错因果的。
实际上,历史以来,大多数的大德也没有将布施明确地树立起一个严格的法度来,只是粗略笼统之言,因此就要求修行人自己要深入佛法,具备正知正见,方才不被误念所导。
那么对待布施的正确的法度,不仅仅存在以上所言的心识态度的问题,还有一个如何正确衡量的问题。这个衡量的基础就不是片面地以他的布施量大小而确定了,它跟作布施的施主本身的因缘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举例来说,在同一个上师处学法的两名弟子,他们都同样地虔诚,于是在闻法时心生感召利益众生,同时做了不同数目的供养布施:
这两个弟子一个是亿万富翁,另一个弟子所有家当折起来刚够两千元。
亿万富翁这个弟子就作了上供,上布施了五百万元做佛事;而另一个弟子只布施了一千元钱。
那么这两个弟子他们所作的布施哪个多呢?他们哪个的心更为纯净呢?
当然,很多人会认为做五百万供养的弟子他的功德大得不得了,比供养一千元钱的弟子作的布施大得多, 一千元怎么能跟五百万相比嘛?那自然是亿万富翁这个弟子的功德大得多,他的心也纯净得多,他的佛事做得当然多了!
实际上这种认为是很错误的!
从表面上看起来,亿万富翁做的布施功德要大。自然, 一千元钱跟五百万比起来实在相差得太悬殊了!但是,众人看到的只是表面上的钱的数目大小,于是他们就以钱的多少来判断此二人做佛事的功德大小。这些人却没有仔细地去比较一下两个人他们各自拿出了自己积蓄的多少来做佛事!
把他们相互对比一下,就可以略略看出一点倪端——
若拿亿万富翁来说, 五百万相当于一亿的二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亿万富翁拿出了他全部财产的百分之五来作布施;
而另一个弟子他所有的财产是两千元钱,他拿出了一千元,一千元相当于两千元的二分之一,也就是说,这个弟子拿出了他所有财产的百分之五十作布施;
试问一下:百分之五和百分之五十能相提并论吗?它们可以构成等量吗?
……
再来作一个比较——
拿出了百分之五的财产做布施的亿万富翁,他仍然可以很舒适逍遥地生活,他照常还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大富翁;
而另一个拿出全部财产的百分之五十做布施的弟子,他只剩下一千元钱,仅仅只有一千元钱生活!
可想而知,他将承受多大的物质上的压力,他的生活该有多么困苦,窘迫!日子该过得有多艰难!说不定再过一段时间,他连自身吃饭都会成问题,将会陷入困境,最基本的生活都将没有保障!你说虚空的观照护法会不知道吗?
……
这两种布施可以相比吗?作了如是一番比较,那些认为亿万富翁作布施功德大的人应该有怎样的感想和体悟呢?
应当看到:亿万富翁这个弟子和另一个比较贫寒的弟子他们所作的布施不是等量的,它们之间不仅仅是一般的差别,而实际上是悬殊得太遥远,相差的太多了!
但是,往往修行的弟子自身并不能看到这一点,以为有一点布施就了不起,甚至将自己作布施的数目与其他一些较贫寒的同门师兄弟相互比较。
见他人没有自己作的布施多,继而就引以为功,认为自己的功德比人家大;进而沾沾自喜,不思进取;乃至还说,我布施得够多了,留一点让别人来建立功德吧!却从来未曾想到自己作的布施是否真能及得上其他的弟子;也没有想到他留下的那些钱财,是带不到地狱中去买通牛头马面的,该上刀山就不会坐莲花,钱财在那时又有什么用呢?
而自身境况不是很好的弟子,他们不能具备正知正见的话,就总认为自己作的功德不够,有时候就会入魔,把自己全部的家当都拿去作布施,到头来什么东西全部布施完,连起码的一点佛资粮都不具备,修行的福报毫无保障。
这些弟子,他们不知道自己有时候布施的十元钱比有的人布施一万元的功德大得多;而由于知见上的障碍,也跟着仅仅从表面上布施的数目去衡量,别人布施了一万元他也硬要去布施一万元!把家当布施完了还认为自己作的功德不及他人的多,自己作的布施不及别人的大;
结果把自己折磨得痛苦不堪,一贫如洗,整天又为了衣食住行、吃饭生计问题奔波忙碌,没有心思去认真修行,到最后反而把自己给耽误了。
这些人没有听过这样一件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穷苦老阿妈,她每日靠沿街乞讨饭食为生,当她看到许多有钱的人到庙宇去给佛菩萨作供养,献酥油点长明灯。她心头就生起一个强烈的愿望:如果她能给佛菩萨供养酥油点长明灯那该有多好!于是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个愿望变为现实。从那时起她在乞讨的时候都请人家只要给酥油,不给饭食也行。
就这样过了很久,这个穷苦的老阿妈终于有了点一盏酥油灯的酥油!她满心欢喜地进了一个庙宇,虔诚地将一盏酥油灯点燃了,她终于可以给诸佛菩萨作供养了!酥油灯发出了明亮的光芒。
结果到了第二天,庙宇里的僧侣惊奇地发现:所有酥油灯的酥油都已经燃完,灯都熄灭了,但是这个穷苦的老阿妈所供养的酥油灯却还在燃着,明亮的灯焰久久不息!给庙宇带来了无限的光明!
当即无量古佛就预言,这个老阿妈日后必成未来佛!
这个穷苦的老阿妈就是伟大的燃灯佛!
……
因此,修行人应该认识到:布施,不是单纯从布施数量的多少就可以衡量得出布施功德的大小。布施对于拮据贫困的人来讲, 十元钱亦不少;而对于亿万富翁来讲,千万元未必多!
穷苦不堪的老阿妈历尽苦困,倾其所有,也仅仅只能作供布施一盏酥油灯,然而却由此因缘,而为诸古佛授记为燃灯佛。
一个百万富翁随随便便抛出十万元来作布施,却远远抵不了一贫如洗的老阿妈的一盏酥油灯!
十万元可以买不计其数的酥油灯,为什么却抵不了这一盏酥油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十万元没有价值吗?不是十万元没有价值,只是这一盏灯里,有着一个最贫困的人他所有一切无量心的功德,其中最重要的四个字:虔信尽心!
所以,修行人讲布施,不是只从表面上的数量价值来衡量功德,更重要的是要真正一念成真,有一种真正的大悲利他菩提心,有无限虔诚的布施供养做佛事之心,这心是极其纯净的,没有半点污染、算计!
有权衡算计左思右想之心的千万富豪,即令布施百万不为多,不为功德大; 生有大悲菩提心以一尘不染、纯净尽力的心作布施的困难异常的佛弟子,一元钱作布施不算少,不是功德小!
总而言之,学佛修行要以一颗最虔诚、最尽力、最纯净的心来对待,布施作功德同样要有这颗心才行。没有了纯净的菩提心,没有了对诸佛菩萨最虔诚尽力的信念,布施的功德就不会无量殊胜,修行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往往见不到受用!
所以说,不以菩提心,又无虔信,布施为徒劳也!
(完整法义请详见《子必依论》)